近日,多地出臺的中考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綜合素質評價將被逐步納入錄取成績。事實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轉變觀念推動教學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方式轉型、深化考試評價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的作用是明顯的。
“硬掛鉤”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
除了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從全國各地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政策看,主要舉措是評價結果前置,即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前置條件,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達到一定的等級,就能被相應的學校錄取。
“硬掛鉤”就是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升學直接掛鉤,把評價結果轉換為分數直接計入考試總分,它代表了改革的方向,但要使“硬掛鉤”成為社會認可的政策設計,其推進的力度與路徑還是要謹慎的。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做好2019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其最引人注目的是研學作為首次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校額到校錄取成績,占錄取成績的30%(滿分162分)。北京邁出了非常重要且可行的一步,為全國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提供了一種模式。
“硬掛鉤”要創造條件,科學統籌。全面實施“硬掛鉤”的政策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具備全覆蓋的基礎。
建立有信度的工作機制。改革要關注科學的評價制度和程序設計,要重視操作的透明性,通過嚴格的填寫、質疑、復議、仲裁制度和記錄的終身保存以及嚴厲的懲罰機制確保評價的公信度。
探索建立等級制與積分制并存的評價機制
公信度不高成為影響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重要因素。受應試教育和傳統評價的共同影響,部分家長、教師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生)能考上重點中學或重點大學,進而找到理想的工作,以書面考試成績為導向的傳統評價思維仍占主導地位。
如何使評價結果具有公信力,除了營造氛圍轉變觀念、開發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外,還得在頂層設計和方法改進上綜合治理,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信度與效度。
一是基于評價標準建構兩大板塊。在教育評價中,根據評價標準可以分為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絕對評價關注達成度,相對評價關注區分度。從理論上講,兩種評價不能混合在一起,需要分開操作。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恰恰把目標導向與升學依據融合在一起,增加了評價改革的難度。
在操作設計上,可分別按照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的要求,分成兩大板塊,形成兩大系列,即第一是達標板塊,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基本標準,達成即可,按照診斷性、形成性評價的操作要求進行;第二是升學板塊,根據招生學校的要求及個人特長分別評價。
第一板塊是普適的、基礎的,基于畢業、合格標準,第二板塊是發展的、個性的,基于升學、選拔標準。一般來說,計入升學考試成績的是第二板塊。
二是基于評價功能實施兩類策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發揮的功能是多元的,既要考慮畢業又要兼顧升學,但事實上這兩種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其評價操作思路與方式也不一樣。因此,建立等級制評價與積分制評價并存的機制,是破解畢業升學兼顧、導向選拔同步的有效策略。
從發揮評價導向功能的角度看,要以等級制為主,貫穿在每個學年直至畢業的整個過程中,可以使用多主體評價,以吸納方方面面的評價意見,如要計入升學,可以按一定的規則轉化為分數。
從發揮評價選拔功能的角度看,要以積分制為主,學生選取相應的項目,通過規定時間的學習,由第三方或比較權威的機構測試并獲得相應的積分,并按規則轉化為分數,計入升學考總分。
在大區域內搭建公平可比的評價體系
基于評價信度建立區域推進機制。要使評價具備選拔的功能,必須在一個區域內統一標準,同步進行。中考可以地市為單位,高考可以省為單位,只有在大區域內建立相對公平的評價制度,形成公平、透明的分數采集和評價系統,才能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依據。
目前來看,比較可行的制度設計是建立“學校主體、縣級統籌、市省認定、技術保障”的機制。
學校主體。學校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陣地,也是評價操作的主導者,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參與的多元評價方法,探索基于誠信、有效度的評價體系,都需要學校發揮好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縣級統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需要有區域標準,由縣級及以上統籌并發布,建立既有區域要求又有校本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是比較理想的選擇,要充分發揮縣級相關部門幫助學校開展評價的指導作用。
市省認定。市級、省級分別發布可以納入考試總分的項目,該項目的積分由市級、省級部門認定,中考由市級、高考由省級認定,為確保分數的權威性與公正性,省市可以委托第三方或權威部門鑒定并發布。
技術保障。基于評價效度借力大數據技術。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新技術為評價改革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基于云平臺的廣泛應用,使收集過程性數據如行為、表現、能力等綜合素質成為可能,通過評價數據沉淀、清洗,使評價的精準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利用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分析手段,建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并有序運行。整個評價改革體現了過程性、多元性、實測性等特點,使多種評價功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加以實現。這種思路不僅適用于一個學校,也適用于一個地區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做好2019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摘要
2019年本市繼續將初中畢業會考和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分開進行。所有高級中等學校招收的學生必須參加2019年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
(一)高級中等學校招生文化課考試由北京教育考試院統一命題。文化課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
中考文化課總分為540分。語文試卷總分值為100分;數學試卷總分值為100分;外語試卷總分值為100分,其中60分為卷面考試成績,40分為聽力口語考試成績。聽力口語考試采取計算機考試方式,與統考筆試分離,學生分別于2018年12月22日和2019年3月23日有兩次考試機會,取兩次成績中最高成績與筆試成績一同組成英語科目成績計入中考總分。
物理(含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10分)、生物(化學)(含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10分)、歷史(含綜合社會實踐活動10分)、地理(含綜合社會實踐活動10分)、思想品德(含綜合社會實踐活動10分)五門考試科目原始分滿分均為100分。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三個科目參加考試(物理、生物(化學)須至少選擇一門),所選三科成績,由高到低分別按照100%、80%、60%的系數折算為實際分數(保留1位小數),即:三科折算后實際滿分分別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績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則取整。文化課考試科目選考工作安排在初三第二學期。
(二)2019年體育考試成績滿分40分,其中現場考試30分,過程性考核10分。
(三)高級中等學校招生文化課考試時間為2019年6月24日至26日,具體時間由北京教育考試院另行通知。
來源:人民網(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