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重溫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山東大學法學院2020級法本法碩班六名同學組成了“不忘初心”紅色研學小組,前往山東省濟南市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參觀了解放閣、五三慘案遺址等紅色遺址和紅色教育基地,學習了黨的偉大奮斗歷程,重溫了這段中國近現代以來可歌可泣的篇章。
參觀解放閣: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記憶,而歷史遺址則是固化記憶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黑虎泉畔古城墻的一角,由于承載著一段厚重歷史,已成為濟南家喻戶曉的歷史文化符號——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勝利結束,這既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新生的起點,更是人民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勝利起點。
“不忘初心”紅色研學小組來到濟南市解放閣進行實踐學習。在濟南之行出發前,研學小組提前設計、制作并印刷了大量有關“學黨史”活動的宣傳單頁,并自發組織學習了關于濟南戰役和解放閣的有關知識,準備在參觀解放閣當日對當地游客和市民分發宣傳單頁,并志愿講述紅色歷史。
在研學小組到達解放閣后不久,遇見了同是前往解放閣進行參觀學習的由濟南當地小學生自發組成的紅色學習小組,在雙方進行短暫的交流之后,各位“小同學”熱情高漲,主動向研學小組請教有關解放戰爭、濟南戰役以及解放閣的有關知識,小組成員也積極響應,向各位“小同學”和其他市民、游客分發了事先準備的學黨史宣傳單頁,并就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
看到這些前來參觀學習的“小同學”,小組成員十分感慨,重溫紅色記憶,這項意義深遠的活動是不論年齡的,紅色基因本就應當是由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代代相傳,正如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由此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國家建設時期,中華兒女們始終攜手前行,并肩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大道上。
隨后,小組成員登上解放閣,對解放閣進行了參觀學習,更加詳細地了解了濟南戰役的起源、過程和結束,更加切身地體會到了當年人民解放軍那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精神。其中,給小組成員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一個寫著“后盾如山”的展牌,上面記載著,整個濟南戰役期間,全省共出動支前民工50余萬人,各種車輛1.8萬輛,擔架1.4萬副,籌備糧食7000萬公斤。這是人民解放軍和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眾志成城的生動體現,“傾家蕩產,支援前線”不僅是政治口號,更是山東解放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解放戰爭期間,億萬人民群眾是人民解放軍的如山后盾,是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的堅強保障;而在當今,全體中國人民將仍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永遠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人民也將永遠是中國共產黨的如山后盾。
參觀五三慘案遺址: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止南京國民政府北伐,借口保護日僑,出兵干涉,突襲毫無戒備的中國軍隊,兇殘殺害中國外交官蔡公時等17人,強占濟南城,大肆屠殺中國軍人和民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五三慘案”是濟南歷史上的血淚烙印,也是中國民族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屈辱記錄。
小組成員在5月3日這一天,來到了位于濟南市趵突泉東側護城河畔的“五三慘案遺址”,緬懷先烈,寄托哀思,悼念遇難同胞。為了緬懷濟南五三慘案的遇難同胞,每一年的5月3日濟南市都會拉響防空警報,來銘記這慘痛的一天。拉響防空警報之時,我們小組成員同身邊的濟南市民、游客都自覺停下了腳步,低頭默哀,思緒都被拉回到那個炮火連天、民不聊生的年代。默哀過后,小組成員久立于濟南五三慘案遺址前,仔細閱讀慘案紀念碑左頁的“濟南慘案紀略”,體會著這無法被歷史所沖淡的民族悲痛。期間,我們還遇到許多市民自發來敬獻花束,寄托哀思。銘記歷史是為了開拓未來、砥礪前行,小組成員無不感慨居安思危之重要性,我們也會帶著這份記憶,繼續不懈努力,奮發圖強,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結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經過短暫幾天的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小組成員都對過去那段偉大的紅色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切身的體會。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的中國正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大踏步地前進,新時代的我們也應當銘記歷史,向上拼搏,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